海洋生物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 来自海洋的警示
- 在白令海,刚刚发现27年的最后一只斯提勒(Steller)海牛惨遭杀害,19世纪40年代的大海雀、本世纪50年代的加勒比僧海豹以及未知数目的其他海洋物种同样遭此劫难,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远不如陆地生多样性丧失那样引人注目,但海洋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危机。
随着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影响已经涉及远洋。即使在南极洲,那儿的企鹅远离任何农业却带有DDT,海岸线还被溢油污染,蓝鲸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然而,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害最重的则还在最靠近人类的海域。
(二) 海洋生物易受伤害的原因
海洋的一些显著特点使得其保护任务复杂化了。首先,海洋生态系统是陆地排泄的最终接受处,大部分废物最后在那儿汇集。其次,海洋生物的繁殖在时间和空间上很不均匀,对于一些广分布的物种,如热带西大西洋双棘石斑鱼,只在几个地方产卵;长寿的物种如东北太平洋海湾的陆蛤,可能在几年中才有一次成功的繁殖。
许多海洋生物将卵产在海洋水域的表层。原来以为一些浮游生物如海洋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由于其幼虫(或幼体)能散布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因而灭绝的危险性可能较低。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考尔台茨海区濒危的犬鱼,西大西洋海滨大十藻笠贝的绝灭,80年代灭绝的东太平洋赤立奎水珊瑚,都是浮游幼虫广布型。
一些海洋生物类群是极易受到伤害的。表层栖息者(包括许多商业鱼的鱼苗),易受油和其他漂浮污染物以及增加的紫外辐射的危害。一些物种的发育需要一种以上的生境,如太平洋的大麻哈鱼种群,会受到来自任何一个生境的人为活动的威胁。一些物种成熟较慢,繁殖数量少(如海龟、海鸟和鲨鱼),易受过度采捕的伤害。人们偏爱的、用作食物和其他产品的特大物种,如巨蛤、砗磲、王蟹、金枪鱼和大鲸,它们的情况也是这样,这些物种曾经有数量可观的种群,现已遭到大量捕杀。
青岛胶州湾的沧口海滩70年代之前曾是盛产蛤蜊的地方,但由于工业污水的不断排放,该海滩现已变成一片污泥,不但再也找不到鲜嫩可口的蛤蜊,50年代调查时该区域的105种生物在93年调查时已仅剩5种。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也因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而使渔业资源日渐衰退。
海南岛陵水的新村湾是一个近封闭的海湾,92年笔者随考察队考察时,水清沙净,湾底生活着成片的滨珊瑚、蔷薇珊瑚、石芝等,其间各种生物生活其间, 悠然自得,一派优美的海底盛景。但97年笔者率队再临该湾时,但见大小渔船来来往往,水面漂浮着层层油污和片片垃圾,海水浑浊,能见度仅几厘米,珊瑚早已无法生存。短短几年功夫,海底除了黑乎乎的沙泥和死珊瑚块,多彩的海底世界已不复见,栖息于珊瑚间的各类生物也荡然无存,不知是远去他乡还是遭灭顶之灾。
影响海洋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近年来主要是由污染引起的水质下降造成生物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由滥采滥捕造成的经济种类种群下降或消失。
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工业污水、工业垃圾、农药、原油、生活垃圾等排入海中,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海水污染,引起了大量生物死亡,一些物种惨遭灭绝,其后果是严重的。由于物种灭绝或种群数量的下降,使所处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遭破坏,使所处生态系变得极为敏感,平衡十分脆弱,很易被打破而崩溃,从而带来严重的资源衰退以至枯竭。
另一方面, 水质污染引起海洋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之间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关系被打破,某些物种因失去制约机制而会大量繁殖,有时会造成很大危害。特别是某些海藻等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赤潮,使大量海藻覆盖海面,隔绝海水与空气的气体交换,使海水严重缺氧,引起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滥采滥捕也是造成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我国渔船数量和吨位的急速增长,网具也越来越先进, 海洋捕捞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度捕捞现象。
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品中的大黄鱼和小黄鱼,在50年代至70年代初资源量和渔获量还相当大,市场供应丰富,小黄鱼在1957年捕捞量为16.3万吨,大黄鱼在1974年的捕捞量也曾达19.7万吨。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渔船吨位的猛增,对大、小黄鱼进行了掠夺性捕捞,对其资源基础造成了致命的破坏和打击,使之来不及进行必要的资源补充。从1982年开始,其捕捞量锐减,中国近海大,小黄鱼资源已逐渐枯竭,几乎不成鱼汛, 市场上现已基本上见不到这两种鱼了。由于捕捞过度,市场上多数其它海产品也正逐日小型化、幼体化,近年来黄东海大批小鲅鱼上市,即尚未长成成品鱼的幼鲅被捕捞,不能不令人痛心。
海南岛三亚鹿回头湾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在五、六十年代以前曾是我国典型的鹿角珊瑚带,景色十分优美壮观。由于鹿角珊瑚可以做成漂亮的工艺品,称为“石花”, 并可烧石灰,近年当地渔民将之作为财源而大量开采,鹿回头湾的鹿角珊瑚遭到了毁灭性采挖,80年代末时该湾已几乎没有活的珊瑚,仅剩死的珊瑚石块,原来生活其间的其它生物也随之消失。虽然国家在三亚设立了国家级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但除对尚未被采挖的地方进行了较为有效的保护外,保护区范围以外的地方珊瑚毁坏严重,已毁坏的地方已根本不可能恢复。
海洋养殖业在中国有修久的历史,为我国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包括滩涂养殖、网箱养殖和筏式养殖藻类和贝类。1996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437万吨,占全年海洋水产品总量的28%, 但大规模近海养殖和养殖业发展过快也造成了海产品品质的下降。由于只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养殖对象生理、病理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使养殖对象过度近亲繁殖、高密度养殖,造成体质和抗病能力下降,过度的饵料投放也引起了海域的污染,养殖品种流入大海与野生品种交配又引起了野生亲体体质的下降,此外引进养殖种类的逃逸,可能使当地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从而使得早已在日本、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发生过的严重养殖病害也相继在我国发生。
1993年我国养殖对虾发生了大范围严重的暴发性病毒病,虾池内的半成体虾在几天内便全部死亡。国家和地方政府虽在其后连续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其病害防治,但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虾养殖业也从些一蹶不振。由于整个中国海域中国对虾的品质已经下降,只有通过长时间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方可恢复,预计短期内无法使对虾养殖业恢复到80年代末的高水平。1997年我国扇贝养殖又遭重创,在接近成品贝时突然发病而大面积死亡,几乎绝产。据有关专家分析,也是由于体质下降而感染了病毒性传染病所致。
另外, 主要是围垦和建造堤坝引起的生境丧失, 外来种, 包括船底带进和人工引进的物种的入侵, 也是造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这个资源的持续利用又受到了来自人类本身的严重威胁。要想持续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制定出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坚决制止污染海洋的一切活动,禁止过度捕捞,海水养殖也要有新思路新技术,避免流行病、暴发病的发生。
海洋生物的保护研究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科学家们预言,对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的开发,将成为21世纪使社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从80年代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先后成立了若干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研究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条约、公约等。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撑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但全球气候变化和沿海地区频繁的经济活动,引发了海洋环境和资源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海洋就象一个严重受伤的病人,在世界各处都频频告急。因此,需要全世界的国家、政府、人民一起努力,来医治和维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21世纪的希望。
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以主人公资态迎接国际海洋年,宣传海洋,提高全社会的海洋环保和海洋科技意识,人人为建设“海上中国”出一把力,使人类成为海洋、海洋生物的真正朋友,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便会为人类持续利用下去。海洋会再蓝起来,明天也会更好。